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被譽為橋梁界的“珠穆朗瑪峰”,英國《衛報》將它評選為“新世界七大奇跡”之一。它從建造到完工,歷時長達9年、耗資千億元人民幣。它是我們中國工程師的智慧結晶,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,更被稱為全世界教科書級的項目。
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橋梁工程建設史上的新里程碑,更是中國智造的“超級工程”。在生產和安裝技術方面,它有著一系列的創新;在建造過程中,它攻克了無數難題,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術提供了獨特的樣本和寶貴的經驗。
完勝日企方案的“神奇人工島”:海底沉管隧道東西連接兩個人工島,是大橋的控制性工程之一。相比日本企業推薦的傳統鋼板樁方案,中國工程師提出的鋼圓筒防護結構更勝一籌。這是一個大膽的構想,更是一項全新的工藝。這個方案不僅可以大大減少船機及海上作業的時間,大圓筒還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止水性能,為后續工作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。通過帶波浪補償器的鉆機、勘察專用鉆探平臺等精細化勘探,使用8臺振動錘穿越1600公里,吊起下沉120個500噸鋼圓管,歷經重重難關,終于完成任務不辱使命。
架橋難,護橋更難:在所有土木工程門類里,海洋工程如港口、橋梁等是一大難點。因為,濕度高、鹽度大的海洋環境對于各類工程的腐蝕作用極強。在內陸地區可以輕松屹立50年的建筑,到了海里不到3、5年就剝蝕得不能使用了。如何解決?工程師們提出了多項應對措施,更換零件法,混凝土加強法,鋼筋防銹法,替代材料法等等,最終將大橋的“壽命”延長至120年,打破了國內通常的“百年慣例”。
中國港珠澳大橋是全世界跨度最大、鋼結構橋體和海底沉管隧道最長、40m水深整平精度第一的跨海大橋;它是國內首例設計使用壽命達120年的跨海大橋;它是世界沉管隧道史上首次提出并應用半剛性結構體系的跨海大橋。中國“智造”震驚世界。(董振華供稿)